文章推荐 | 建立CYP3A4诱导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的高性能PBPK预测模型:通过优化和验证方法
文章推荐 | 建立CYP3A4诱导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的高性能PBPK预测模型:通过优化和验证方法
High-performance PBPK model for predicting CYP3A4 induction-mediated drug interactions: a refined and validated approach
原文献作者与单位
杨成广,陈涛,司文腾,王安海,任洪灿,王莉
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
上海凡默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
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外科
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
劲方医药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
导 读
上述五个团队成功合作开发并验证了一种高性能PBPK模型,用于精准预测CYP3A4酶诱导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(DDIs)。研究以利福平为诱导剂构建基础PBPK模型(预测误差<±25%),并扩展至28种小分子药物验证DDI风险。结果显示:该模型预测AUC比率的89%结果位于0.5-2倍误差范围内(79%符合Guest标准),Cmax比率的93%预测值达同等精度,显著优于静态模型(仅14%达标)。该模型可为早期临床研发提供可靠的DDI风险评估工具,优化新药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决策。
研究背景
CYP3A4酶诱导可通过加速药物代谢介导临床相关的药物相互作用(DDIs),导致药效降低或毒性风险升高;为此,本研究开发并验证了一种高性能生理药代动力学(PBPK)模型,该模型不仅能准确预测CYP3A4诱导所致DDIs,更为早期临床研发阶段提供了可靠的DDIs风险评估工具。
研究路线

图1:PBPK-DDI研究方式与路线图
研究方法
1. PBPK模型构建
使用利福平(一种强效的CYP3A4诱导剂)的人体药代动力学(PK)数据构建并验证了PBPK模型(机制性吸收模型联合传统房室处置模型)。模型的构建整合了利福平的理化和生物药剂学参数,包括水溶性、辛醇-水分配系数(logD)、血浆药物游离分数(fup)和全血血浆药物浓度比(Rbp)等。
2.模型验证
通过比较预测的血浆浓度-时间(C-T)曲线与实际观测数据的重合程度,以及预测和实测的主要PK参数(Cmax与AUC等)偏差情况,验证了PBPK模型的准确性。
3. PBPK-DDI模型构建
构建促变药的PBPK模型,并使用临床PK数据和物质平衡数据进行了验证(共研究了28个已上市的小分子药物,相应的PBPK模型来自本研究之前的基础工作)。PBPK-DDI模型通过整合利福平和受变药的参数和联合用药的给药方案等,预测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。
4. 静态模型比较
为了评估PBPK-DDI模型的性能,除了对PBPK-DDI模型自身的预测表现做了分析,还使用了传统的静态模型预测了DDIs,并将两者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横向比较。
结果与分析
1. PBPK模型验证
利福平PBPK模型所预测的血浆C-T曲线与实际观测数据高度吻合,主要PK参数的预测误差在±25%以内(落在生物等效性标准内),表明所建立的利福平模型能够准确模拟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特征。
2. PBPK-DDI模型预测性能
PBPK-DDI模型在预测AUC比率方面表现出较高准确性,89%的预测值在0.5到2倍的范围内,79%的预测值符合Guest标准;对于Cmax比率,93%的预测值在0.5到2倍的范围内。
3. 与静态模型比较
静态模型显著高估DDI的风险,仅有14%的预测值在0.5到2倍的范围内。相比之下,PBPK-DDI模型在预测CYP3A4诱导介导的DDI风险方面表现出更高的准确性。

图2:AUCRs (A) 和 CmaxR (B)的预测与实测结果图
图中实线表示Y=X,虚线表示0.5倍和2倍误差范围线,点线是采用Guest标准绘制的误差线,圆圈代表每一个药物AUCR或CmaxR的预测值与观测值
总 结
本研究开发并验证的生理药代动力学(PBPK)模型可精准预测CYP3A4酶诱导介导的药物相互作用(DDIs),其预测准确性经临床数据验证显著优于传统静态模型;该模型在早期临床药物研发阶段具备重要应用价值,通过系统量化DDI风险,为优化新药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提供关键决策支持。
参考文献
High-performance PBPK model for predicting CYP3A4 induction-mediated drug interactions: a refined and validated approach
Cheng-Guang Yang, Tao Chen, Wen-Teng Si, An-Hai Wang, Hong-Can Ren, Li Wang.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. 26 February 2025